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企业家户籍窘境:纳税时没区别 子女上学有区别
  来源:大河报  作者:  时间:2014-06-11

阅读提示|对于户籍不在北京的随迁子女,他们初中升高中的就学情况怎样?此案开庭前,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发现除在京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外,一些海归、创业者、企业家子女也因户籍面临同样的难题。
  受困于户籍的河南样本:儿子在京长大,中考前发现自己是外地人
  6月8日,周日,下午3点,北京迎来一场小雨,菜户营西街一处住宅小区地下室的灯开着,15岁的小谢坐在桌边,默写着初三文言文。
  还有10多天就要中招考试了,他正在紧张地复习,只是不知道会去哪里上高中。因为按照北京今年的政策,户籍不在北京的他,只能报考中职学校,不能报考普通高中。即便如此,因为父亲谢国良没能达到“连续缴纳社保已满三年”等条件,他连这个资格也丧失了。
  谢国良是信阳潢川人,1993年到北京务工,从摆摊卖煎饼开始,到后来成为厨师,他在北京干了21年。前几天,他专门去东单公园寻找一块石头,当年他曾在那块石头上睡了几个月,“石头还在”。
  小谢从小就生活在北京,小屋的电视上方有一张大照片,是1岁半时的他,坐在一间出租屋的床上。通过街道办的借读证明,小谢得到了上小学的机会,读完小学,小谢接着读了初中。
  在谢家相册里,保存着老谢父子到清华、北大的留影。老谢家有个规矩:在孝顺老人、教育孩子两件事上,不计成本。因为初中没读完的老谢,这些年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小谢很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一张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的奖状上,写着“年级总分第5名”、“物理考试第三名”等字样。
  “数理化特别优秀!”谈起孩子,老谢一脸的骄傲,他说有一次参加一所外国语学校国际班的考试,儿子还考了第一名。
  在儿子心里,北京更像是家乡,“我对北京特别熟悉,回信阳更像是走亲戚”。直到中招前,小谢才发现自己是“外地人”,他不理解:“平时一块玩的朋友,怎么被户口分成两类?”
  “有人说农民工只是追求一块面包,但我们的孩子肯定不是只追求一块面包,我不能让孩子一直生活在面包时代……”坐在只能摆下两张床的地下室里,老谢说着说着就激动了。
  按照政策,小谢可以到户籍地参加中招上高中。但这个选择老谢根本没想过,他不想回去,在老家,父母已经离世,没有直系亲人。孩子回去上学,意味着放弃在北京21年的积累,而北京与河南的教材也不一样。为此,老谢去年借钱在与北京接壤的河北贷款买了房。
  虽然老谢不愿让孩子回信阳,但记者还是帮他咨询了在北京读初中的孩子转回老家的程序。9日上午,信阳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如果参加北京的中招,肯定要参加北京的录取,录取后跨省转学能转回来,在北京报中职,转回来也只能转到中职,因为在北京没有普通高中学籍的话,老家这边普通高中没法接收。
  所以,如果要上普通高中,必须回老家参加中招考试,因为我省的政策是,不参加省中招考试一律不建普通高中学籍。更令人遗憾的是,我省中招报名早在今年3月就结束了。
  对于教材、教学模式的差异,这位工作人员坦承:“肯定受影响。”不过,此前在初中阶段转回来的并不少,“我们尽量接收”。
  老谢说,此前曾有老乡让孩子回老家读初中的,但最终孩子中考不如意,早早辍学去打工了。去年老谢曾试探过儿子:“要不你也打工去?”儿子当时就急了:“不,我要上学!”
  眼下,老谢花了3000元为儿子报了补习班,希望他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因为政策的限制,不少非京籍学生将目光锁定在京郊的河北香河一中、三河一中等县城中学,那里承认北京中考成绩,但报名的人很多,要根据分数由高到低接收。为了让孩子不离自己太远,老谢等人寄希望于这个“独木桥”。
  海归、企业家面临同样户籍窘境:只看户籍不看实情
  9位非京籍学生的家长中,除老谢是农民工外,其他多是在北京有注册公司的创业者,也有回国发展的海归,户籍覆盖河南、山西、上海、四川、河北、山东等。
  48岁的施先生资历最老,是地道的上海人,1999年在英国读完硕士留学归来,由于同学多在北京发展,他也来到了北京,当时女儿1岁,他刚开始从事通信行业,后来自己开起了公司。
  在施先生对女儿的培养计划里,本来中招并不在列。他希望女儿能像自己一样出国留学,女儿优秀的成绩更让他满怀希望。连续五年的北京市级三好学生,通过“推优”上了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初中部,成绩骄人。但2013年初,就在女儿即将参加英国留学考试时,妻子突然被确诊为癌症。女儿放弃了留学,要求陪在母亲身边。于是,她面临了同样的户籍难题。
  “我女儿那么优秀,怎么会让她去读中职?”施先生说,当他咨询能否“借读”高中时,被告知“可以,但没学籍,没毕业证”,“纳税时没有区别,孩子上学倒区别开了?”对此,他很不理解。
  宁女士祖籍山西运城,2002年与爱人到北京创业,2003年在北京注册公司并买房,“除了户口在山西,在太原财产、亲人什么都没有。”可当女儿中考报名时,她才发现下一代也被户籍牢牢地“拴”住。“为何只看户籍,而不看你在哪儿纳税、居住?”
  “借读”政策之变或为变相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在2013年之前,北京市允许“借考生”参加中考,但不能填报升学志愿,不能被高中直接录取,可以凭成绩自行联系高中,作为高中借读的有效参考,缴纳借读费后,可以进入高中拥有临时学籍。借读生可以在北京参加会考并拿到高中毕业证,再回户籍地通过社会报考参加高考。虽然高昂的借读费令很多学生转回原籍读高中,但也有不少人通过“借读”这条窄缝留在北京读高中。
  但是今年,普通高中的大门彻底关闭了,连“借读”的窄缝也没留下。多位非京籍初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借读中考说明会上,他们得到学校口头通知,非京籍学生如果不属于“9类人”,不会被北京高中招收,即使私下联系学校旁听,也没有学籍,没有毕业证。一些家长开始寄望于国际班,作为出国的跳板,但咨询时也被告知“没有学籍”。
  6月9日上午,大河报记者向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咨询高中“借读”政策,对方称,根据就读学校向所在区询问。
  随后,记者以北京140中学家长身份咨询西城区教育考试中心,工作人员回复称,“借读”需要自己联系学校,但是没有学籍,“这高中三年上完了白上,不能参加会考没有毕业证,没法参加高考,没有学籍,借读没啥意义”。
  北京开放非京籍学生报考中职的规定,与2012年8月底教育部等部委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有关,该意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地制订异地高考方案。
  北京在2012年底出台了异地高考过渡方案,对随迁子女的高考资格设置了极高的门槛,除规定家长需在北京拥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和工作,社保也要连续缴纳满六年外,还规定“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显然,如果随迁子女不能获得在京就读普高的学籍,就不能在京参加高考。
  非京籍学生家长私下讨论说:“没有一个非京籍学生在京高中借读,北京以后还会存在异地高考问题吗?”
  教育专家认为法律应给异地中高考明确的说法
  昨天下午,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案开庭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院的受理,启动了通过法律来救济受教育者平等受教育权、考试权的重要一步”。
  他表示,虽然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在现实中,公民接受教育还受到户籍的限制。从2009年开始,我国政府就在努力探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的升学办法,但流入人口多、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北京、上海,开放门槛还相当高,尤其是北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中考时只能报考中职。
  “每个受教育者有权依法维护合法的权利,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向教育部门提出起诉,是依法维权。”熊丙奇说,法律应该给异地中高考一个明确的说法,通过审理,可以推进异地高考、异地中考的进一步开放,以落实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同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储朝晖对此案开庭审理表示赞赏。他说,总体来讲,能够在法庭上辩论、审判,说明这个社会在进步,如果在10年、20年前,也许就没有人起诉,或者不被立案。
  他认为,此案反映的问题背后,除了是一个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问题外,还是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问题。他建议,像长期在北京生活的,北京市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然后再做出相应决策,不能简单地依赖户籍,将人们拒于门外。

Tags: 责任编辑:UN021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相关链接:
[2024-03-12] ·两会新华社权威速览|一图速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03-05] ·最全!一图读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10-23] ·重磅!二十大对党章作出这些修改
[2022-03-15]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1-03-19]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1-07-24] ·重磅!中办国办印发义务教育“双减”意见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
[2021-04-02]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08-21] ·被称为“中国政府智囊团” 11名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都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