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各部委纷纷在官网上公布“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不过,部委之间的接待费数额相差悬殊,引发网友关注。例如,农业部2014年公务接待费预算在2000万元以上,而住建部2014年公务接待费预算仅为13.95万元。对此农业部回应称,农业部是中央国家机关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部门之—,2014年在职人员年人均公务接待费预算仅为263元。
农业部抛出了“人均接待费”的概念,看似很有新意,其实混淆了实质。“人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人都有份。好比一个单位的人均工资,那是大家都要拿工资,这时候计算人均工资才有意义。
可接待费不是这样。相对于工资的“人人都有份”,有些接待费是“领导才有份”。去年8月份,有网友爆料,江苏省镇江市环保局新区分局局长办公室里,存放着五粮液等5箱名酒,最终这一事件被中纪委通报。试问这些名酒,普通员工有机会享用吗?相对于有些领导“喝坏了胃”的撒娇,普通员工只有“喝坏了党风”的感慨。员工不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吃喝,而是吐槽为什么有些人始终有机会吃喝。
公款接待时与员工无关,算账时拿员工凑数。由此得来的人均接待费,即使再低又有什么意义?不仅“公款吃喝”,“三公支出”都是如此。拿某些单位的公车来说,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这“三个三分之一”与普通员工有多大关系?再拿公款出国来说,有些领导一年出去几次,可大多数员工一辈子也出去不了一次。你可以讲这是工作需要,但明明这与员工无关,却把员工拖出来“做分母”,这是不是不太合理?
既怕接待费高,也怕高得没有理由,更怕乱编理由为超高接待费辩护。客观地讲,农业部这几年接待预算还是逐年下降的。由此可以看出“反四风”的成果。但是,“反四风”是一道没有终点的考题,是一张不断延展的考卷。在接待预算上,不仅要看减了多少,还要看有没有继续减的空间。
在公款接待中,监督历来是一个难题。换一个视角看,“人均”有全员参与的意思,公款接待不可能人人出席,监督接待却可以人人参与。不妨明确规定,公款接待的所有细节必须公开,至少先在内部全面公开。钱花得是否合理,让大家先评估一下。